坐标上海。
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元宇宙这些高大上的词语,在上海防疫报道中几乎消失,倒是“以物换物”,成为这两天出现最高频的词汇。
是钱没用了?这是在自救。






也别说大佬家物资充沛,用葱换盐的交易出现了。

还有人对四月份“以物换物”的行情进行了分析。

千万不要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没想到猫也能……

这些天,关于上海疫情的文章太多了,各种逻辑分析,各种罗列数据。作为一个理财号,我们没有什么好补充的,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做。
只有一点提醒,不要因为一篇文章、一段视频、一张聊天截图,轻易被煽动情绪。
疫情下的不确定性太高了,焦虑的不断增加,人们本能地会寻找更多信息。
这也让假新闻有了可乘之机,疫情相关负面、骂上海、封城、抢菜,最近简直就是流量密码,如果能激化矛盾,引起不同群体在评论区相互攻击,那简直爆了。
很多热文下面,最活跃的留言,都是注册几天的小号,点赞量还出奇得高。
事实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信息的高度不透明,自上而下的那种,所以外面的人搞不清里面的情况,里面的人更搞不清周围的情况。
经社交平台一发酵,恐惧就会加剧。就像我一位朋友说的,“病毒我不怕,但是一看见他们一窝蜂地去抢菜我就慌”。
让人欣慰的是,这几天,新秩序正在建立,运力也在迅速恢复,超市开门了。最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
上面这些以物换物的信息背后,搞笑中透露一股心酸,心酸中透露着一丝开心,毕竟这是一场持久战。

这几天,看到很多屯粮的文章,有很多建议,比如买耐保存不占冰箱空间的罐头,米面等主食要备足,多囤冻肉和鸡蛋,调味品要有备份,拥有足量自嗨锅可以称之为地主之家,甚至还有非常贴心的免开火、免冰箱屯粮法,老年人14天食物囤货清单等。
但很少有人提及精神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在上海,可乐换万物,烟酒硬通货的原因。
面对长期居家、物资紧缺、情绪波动、疫情未明,人会很压抑,不快乐。
如何持续保持心情的平和,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重新学习的。
-END-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zibang.com/3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