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EM课程可能会掉入的“坑”
作者 | 抱朴子

当前,STEM课程满天飞。有哪个学校不做STEM,都好像显得不高级一样。观察和反思当前大热的STEM,总结出了几个“坑”,希望能让教育回归本源,让课程回归本质。
01
没有产生理智发展,掉入“活动化”的坑
这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课程目标没有聚焦核心知识和技能,产生学科理解;二是教学流程不是探究式学科实践。展开来,综合去说:
首先,STEM课程以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方式,来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形成学科理解。它并不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而是一种学科课程模式。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课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学术性。可以说,凡是不聚焦核心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科理解的,都不是STEM,而是一种低理智水平的活动。
那么,怎么判断一个STEM教育中的学术性呢?很多老师也说,你看,我们这个STEM项目里也渗透着知识和技能啊,比如说用厨余垃圾堆肥,就用到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啊。这里有个关键点,就是学术性与生活经验的巨大差别鸿沟。从生活经验出发,我们都知道堆肥需要生物发酵,发生化学变化。但这中间变化的学科表达是什么?学科思维是什么?学科模型是什么?学科工具是什么?如何论证、验证并分析数据的?··· ··· 这一切学科的核心问题,变成了一节课甚至更短时间的知识学习,学习细菌、化学方程式(有的连这一点也可能不学,变成一场动手的娱乐活动),这当然不能产生学科理解,这种形式的学科学习,如同“甜点”一般,装饰在STEM教育大餐上,是点缀性的活动,绝非学术性活动。
要变为学术性活动,我们至少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一个是项目目标的设计,需要围绕KUD(知识、技能、理解)去展开,这中间的理解目标至关重要,K和D都是围绕这个而展开的,这个项目的大观念/基本理解是什么?核心概念是什么?
二是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没有驱动型问题,就不会产生探究性活动,学科实践活动就陷入操作和识记,而不是从生活中生长出学科理解。
三是要确定好评价量规。所谓教学评,评既是工具,也目的。量规制定的质量,就决定了教与学的质量和方向,一定是基于学科理解的设计,不论是真实表现性任务还是其他常规评价,都是如此。这其中,也有很多工具可以使用,比如维金斯的GRASP工具、理解的六侧面工具等。
四是要设计好教学探究流程。设计思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工程模型思维,它和杜威的五步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可以结合PBL的流程,设计出不同STEM教育的探究模型来。我个人设计了一个七步法的STEM教学模型,就是结合的这两者的优点而形成的。
02
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掉入“拼盘化”的坑
2号坑的表现是,以人为单位而不是以问题为单位去组建STEM项目。何为以人为单位,举个例子。某项目名为土壤研究,就集合了生物老师、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因为生物老师需要化验土壤成分、数学老师需要计算土地面积、物理老师需要在土地上搭建蔬菜大棚。貌似是一个围绕土地、土壤而展开的跨学科学习,但其实各行其事,完全是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
跨学科是因为学科理解的必要性、探究活动的必要性而产生的,是问题中心、追求理解的必要选择。还是举刚才土壤这个探究项目为例子,假如我们确定的学科理解是理解土壤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受系统的制约,也影响着系统(只是假设)的话,我们为了达到这个理解,当然需要生物老师的参与,同时,这个理解需要寻找通过制造土地与植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图、数据关系、变化趋势等,就需要信息技术老师、数学老师等的参与等等,你看,我们是因为需要而跨学科,而非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
03
以为STEM需要烧钱,掉入“高端化”的坑
很多学校以自己创客实验室设备多么贵、多么先进为骄傲,AI(人工智能)、VR(虚拟仿真)、3D打印等等最新的科技设备摆在教室里,以为这就能保证STEM的正常开展。很多学校不敢开设STEM课程,也误以为STEM课程是需要烧钱的、贵族化一个学习方式,这其实是因为对STEM概念不清晰而导致的。概念既是一个事物的边界,也是事物的本质所在。确定好边界,我们才能把握它的本质。
一般来说,STEM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验证型、探究型、制造型、创造型以及综合型。
◇验证型
验证水中溶氧量会受不同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并要求实验小组制作海报,要求呈现研究问题、研究过程、测量数据及结论,与同学们交流分享整个研究活动并互相评价。
◇探究型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工程学院设计了一个关于空气污染的STEM课程,涉及的学科是物理科学、地球与空间、工程技术,面向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如:学生通过调查空气的组成、性质、大气层和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来学习空气质量的概念,并用糖果拼图和饼状图的方式将空气成分展示出来;使用简单模型研究温室效应;识别造成学校和家庭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物,探索可以减少和放置空气污染的措施等。
◇制造型
MIT动手创新课程中有一节课:制作电报机,面向的是初中的学生,涉及的学科是物理学和工程学,通过该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是了解发报机的工作原理,动手制作简易的电报机,能用光或声音表达。
◇创造型
让学习者通过STEM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成一个创新物品的设计和制造。如机器人编程、航模等,也如创造一个新样式的蔬菜大棚。
◇综合型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合作开发的火星教育项目。火星教育项目 STEM 课程内容划分为“概念建模”“工程”“我们如何探索”“科学研究”四个领域,每个领域由一系列主题课程组成,形成了一个覆盖 K-12 年级的课程计划。某中学也在做以“慧耕园”为名称的STEM探究,以现代农业为主题,开发系列课程体系。
所以,根据这个划分,STEM既可以是红玫瑰,也可以是墙上的蚊子血。所有的设备、物资只是形成学科理解、进行学科探究的工具,而不是目的。
以上可以说当下STEM课程的三大坑。
义务教育阶段,面临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基于理解的课程改革风暴(可以称之为第九次课程改革),我们秉持怎样的变革精神,直接决定了这场变革是否又会沦为另一场概念的狂欢。
愉快地接受+深沉地思考+谨慎地行动+真诚地反思=新一轮变革精神。不知众方家以为如何?欢迎批评指正。

更多微信公众号:讲台三尺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zibang.com/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