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互联网公司,卫星互联网公司成立?

摘 要

中国卫星互联网的未来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在内部主要表现为国内关键卫星技术的不成熟,在外部主要表现为美国太空公司的卫星频轨资源的抢占。国际电联负责管理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美国目前在轨卫星占全球约60%,几乎是中国的6倍。鉴于卫星互联网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未来各国争夺太空主导权将聚焦于争夺地球轨道的控制权。

卫星互联网公司,卫星互联网公司成立?

图源:https://www.itu.int/en/mediacentre/backgrounders/Pages/ITU-r-managing-the-radio-frequency-spectrumfor-the-world.aspx

2022年10月4日,中国成功连任国际电信联盟(ITU)理事国,中国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程建军当选为国际电联无线电规则委员会新一届委员。但同时,中国也失去了ITU秘书长职位,新一任ITU秘书长是美国支持的候选人博格丹·马汀(Bogdan Martin)。国际电联负责管理无线电频谱和卫星轨道资源,美国目前在轨卫星占全球约60%,几乎是中国的6倍。鉴于卫星互联网极其重要的军事价值,未来各国争夺太空主导权将聚焦于什么?


一、中国卫星互联网:优势与劣势

近年,中国已出台多项政策规划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向规模化、商业化转变。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重点领域之一,被纳入中国国家新基建范畴,各级政府与企业纷纷加快布局。然而,中国卫星互联网仍然面临核心技术缺失、商业模式相对滞后以及卫星频轨资源不足的挑战。

自从2015年《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发布以来,中国发展卫星互联网的模式逐渐从“国家队”模式突破,向政府与民间企业联合推动低轨卫星互联网计划的实施转变。蓝箭航天、零壹空间等诸多民间商业航天企业纷纷加入布局通信卫星行业。

2018年起民营高科技企业国电高科部署中国首个低轨卫星物联网星座 “天启星座”,2021年7月天启星座第一阶段组网完成,2022年2月第二阶段组网拉开序幕。中国航天科工和中国航天科技两大集团也都在2018年年底启动了各自的低轨通信项目“虹云”和“鸿雁”星座计划。2016年公布的“虹云工程”是中国航天科工的五大商业航天项目之一,于2018年12月22日成功发射技术验证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该星座由156颗低轨卫星组成,预计在2022年完成部署。2018年12月2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发射“鸿雁”星座首颗实验星进入预定轨道。该星座由300多颗低轨卫星组成,计划到2023年发射54颗星完成第一阶段部署,在2024年后完成整体部署。2022年中国两家卫星互联网初创公司——银河航天(Galaxyspace)和汽车巨头吉利的子公司Geespace开始加入与美国Starlink竞争的太空竞赛。前者称筹集到了15.8亿美元投资,并在3月发射了六颗低轨卫星,开始初步建立太空的试验网,后者计划建立240颗卫星星座。2022年10月19日,中国推力最大真空型液氮甲烷发动机——蓝箭航天“天鹊”成功完成首次全系统试车。

中国卫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市场规模和需求的扩大。Jamestown基金会认为,中国海外利益不断扩大,推动了对“全球的实时的无缝的信息支持”的需求增长。中国农村、人口稀少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卫星互联网连接的需求不断增长。卫星互联网将补充与解决上述地区的地面互联网(4G、5G等)的连接困难。据Acumen研究中心报告,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39.8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174.31亿美元。据国泰君安证券2020年分析报告,到2030年,中国卫星互联网市场价值可能达1000亿人民币,占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的三分之一份额。卫星互联网产业包括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及终端制造、运营服务这四大环节。据国泰君安证券推算,卫星制造和发射领域到2025年可能超过100亿人民币规模,地面设备及终端领域到2030年市场规模可超过300亿人民币,运营服务到2030年可超400多亿人民币。

与此同时,中国卫星互联网面临核心技术缺失、商业模式相对滞后以及卫星频轨资源紧张的挑战。

首先,中国在关键卫星制造和发射技术上缺乏科技优势。北京空天技术研究所王全平和解放军93221部队刘欣指出,缺乏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技术和高速卫星制造技术是中国大规模部署低轨卫星的两大障碍。中国公司目前无法与SpaceXOneWeb等西方公司竞争,后者经过验证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和高度标准化的卫星生产为低成本星座部署铺平了道路。中国目前的火箭发射方式最多是一箭22星(2022 年2 月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而美国公司SpaceX在2021年年初已创造仅用一枚火箭就将143颗卫星送入地球轨道的记录。从时间线来看,中国开展低轨通信卫星在轨试验的时间并不比SpaceX的星链计划晚,但发展至今中国成功发射的通信试验卫星数量不多,整体还处于试验验证阶段。

其次,国外卫星互联网产业在商业模式上相比中国具有创新优势。一方面,西方公司创新实现了火箭回收再利用。2018年2月SpaceX重型“猎鹰-9”火箭成功发射并回收了两枚助推器,实现了世界首次海上回收火箭,到2021年年底SpaceX完成第100次回收火箭,有效降低了卫星发射成本。另一方面,公司合作为更多商业卫星被发射到美国的轨道上提供了机会。SpaceX现在也为其他公司的卫星提供SpaceX的火箭以帮助运送到轨道上,价格为100万美元。

最后,国际电联为太空初创企业分配的频谱和轨道资源严重不足。卫星频轨资源是有限的,据浙商证券研究所估计,最适合宽带通信的低轨道只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主要采用的Ku及Ka通信频轨资源也趋于饱和。而负责分配卫星频率和轨道的国际电信联盟以“先到先得”的原则分配这些空间资源。因此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卫星运营商可以优先获取频谱资源使用权。SpaceX、OneWeb等西方公司率先为自己的巨型星座申请频段和轨道槽位,从而限制了后来者国家可用的资源。

二、低轨通信卫星逐渐成为全球争夺空间战略资源的“新战场”

据Acumen报告,2021年北美卫星互联网市场占全球32%,亚太地区卫星互联网市场在2022至2030年间将达21%的复合年增长态势。据美国国际金融公司摩根预测,到2040年卫星互联网将占全球太空经济的二分之一,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达到70%。此外北方天空研究(NSR)也预测,到2030年卫星通信将成为全球太空经济中最大的单一部分,整个太空市场将达到1.25亿万美元的累计收入。

今年俄乌冲突中美国星链(Starlink)的表现让民用商业领域的卫星互联网的军事价值急剧凸显,反卫星武器在目前武器装备逐渐科技化网络化的背景下变得日益重要。在俄罗斯摧毁中断了乌克兰地面通信服务的情况下,美国SpaceX创始人马斯克(Musk)于2022年2月6日宣布星链(Starlink)开始布局乌克兰,很快为乌克兰部队提供了卫星互联网服务,实现对外联系。这次“实战演练”不仅让Musk名声大噪,也让世界各国认识到星链的战略意义。星链(Starlink)是在俄乌冲突期间唯一一家在乌克兰部分地区启动并运行的非俄罗斯通信系统。

未来各国争夺太空主导权将有很大可能聚焦于争夺地球轨道的控制权。Jamestown基金会认为,由于低地轨道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巨大军事国防潜力,未来卫星互联网与5G6G和物联网等技术很有可能走向整合,并使战场网络信息系统朝着“空间-地面一体化的三维结构”转变。假设6G需要融合卫星通讯,届时低轨道的通讯卫星将成为部署6G的关键。早在2015 年美国就推出星链计划(Starlink),随后中国也相继抛出了自己的低轨通信项目“鸿雁”星座系统和“虹云工程”。此外欧洲也积极加入卫星互联网“赛场”。2022年2月,欧盟宣布投入60亿欧元打造自己的卫星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竞赛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太空低地球轨道将更加拥挤。

正如前文提到,卫星频轨资源有限且遵循“先到先得”的分配原则,因此各大国都在加速申请与占领各自的卫星轨道,而中国申请的卫星轨道以及在轨卫星数量都与美国有较大差距。目前Space X已向ITU申请共4.2万颗卫星频谱的安排,包括2015年申请的1.2万颗和2019年新增的3万颗。而中国目前仅通过“GW”计划申请约1.3万颗。据Statista在2022年1月1日数据显示,全球在轨的4852多颗卫星中,美国拥有2944颗卫星,占了全球约60%,几乎是下一个竞争对手中国的6倍。其中,美国公司SpaceX目前在轨卫星超过1600颗,占了全球在轨卫星的三分之一;其次是英国公司OneWeb约300颗卫星;中国国防部排名第四约130颗卫星,仅占SpaceX的十分之一不到。

在愈演愈烈的网络信息战的背景下,由国际电联(ITU)领导层带领的互联网治理、政策标准制定日益政治化。国际电联(ITU)是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的联合国机构,负责分配和管理全球无线电频谱与卫星轨道资源。2022年9月底,国际电联换届,虽然中国成功连任理事国,但未能成功连任秘书长的职位,过去多年一直是中国人赵厚麟担任秘书长,今年中俄推举的秘书长候选人拉希德·伊斯梅洛夫 (Rashid Ismailov) 以25对139票败给了美国支持的秘书长候选人博格丹·马汀(Bogdan Martin)。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兼职研究员克里斯汀·科德尔(Kristen Cordell)称赵厚麟执掌ITU期间以“支持对中国公司非常有利的决定”为特点。此次选举被称为是改变互联网历史、塑造开放的互联网未来的投票——一方是宣称支持NGO与公司参与规则制定的欧美国家,另一方被认为政府主导制定规则的中俄等“威权”国家。大西洋理事会认为此次美国候选人的胜利可以限制中俄政府利用ITU提出并通过符合自己利益的提案。

三、结语

低轨道卫星的巨大军用潜力刺激了中美等国家加快部署各自卫星星座的计划工程,中国卫星互联网的构建已提升至国家新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重点方向。中国卫星互联网的未来发展面临不少挑战,在内部主要表现为国内关键卫星技术的不成熟,在外部主要表现为美国太空公司的卫星频轨资源的抢占。未来中国能否在太空领域成功争夺主导权,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陈奕竹

编辑:王灿

责编:云琪布日

本文选自《人工智能资讯周报》第194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卫星互联网公司,卫星互联网公司成立?

卫星互联网公司,卫星互联网公司成立?

《人工智能资讯周报》探讨人工智能对公共政策、治理和政策建议的影响,探索人工智能对商业、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以确定潜在的研究领域,探讨可能的合作研究和机构伙伴关系。本刊着重提供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动态和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同时关注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动态。本刊旨在通过可靠的研究,来帮助企业、研究机构和公民预测和适应技术引领的变化。

获取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海国图智研究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zibang.com/15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