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东临浙江、福建,南接广东,西与湖南、湖北毗连,北隔长江与安徽相望,这里自古以来物阜货丰、人文荟萃,故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明清两代,江西人文鼎盛,不仅进士及第者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且也涌现出为数不少的甲科世家大族,刘一燝、彭廷训、彭华、费宏等家族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南昌县梓溪刘氏源出汉光武帝刘秀,南宋乾道三年(1167),有刘埽之者(字从礼,号云逸,族人尊称“长者”)迁居南昌县梓溪村,为南昌梓溪刘氏始迁祖。刘氏定居南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生枝散叶,子孙后代繁衍不息。 入明后,南昌梓溪刘氏枝繁叶茂,蔚为大族。梓溪刘氏自南宋迄清,科第连绵,先后近50人进士及第,仅明代就有20余人中进士,一人位至大学士.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梓溪刘氏5人进士及第,达到了该家族甲科成绩的巅峰,同时,也使梓溪刘氏成为南昌府最为盛名的甲科世家之一。

南昌梓溪刘一燝故里
梓溪刘氏,始迁祖刘埽之,从辈分划分而言,属于“从”字辈。其后,刘氏辈分依次为:“从汉亨宗德,孔孟仲叔季;子杰伯廷仕,曰一斯元起;绍成于秉锡,纯懋仁方序;本立则家定,夫乃延先美;锦昭沐万世,长厚达鸿纪。”梓溪刘氏自始迁祖刘埽之定居后,至今已经近850年,子孙绵延生息,现已散居全国各地。

南昌梓溪刘氏故里
刘季清,刘埽之第九世孙,刘叔逵子,字士廉,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进士,仕至南京大理寺评事。
刘子肃,刘埽之第十世孙,刘季望子,字敬之,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进士,授刑部主事,为官刚正不阿,官至福建佥事,归十年,卒于家。
刘伯秀,刘埽之第十二世孙,刘杰耿(号履素)子,字毓之,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进士,释褐后,授大理寺评事,晋大理寺正卿,甫六月,出为广东按察使司佥事,官至广东按察使司副使,以丁忧归,遂不复出。
刘伯躍,刘埽之第十二世孙,刘子朋(号迂斋)孙,刘杰达(号西园)子,字起之,号罗湖,嘉靖八年(1529)乙丑科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后因阿附奸相严嵩而被罢官。子刘廷翀,仕至提举司提举;刘廷棻,以父荫为太学生。
刘廷重,刘埽之第十三世孙,刘伯珙(字尊之)子,字与圭,号云峰,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进士,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
刘廷梅,刘埽之第十三世孙,刘伯封(字继之)子,字与和,号白峰,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进士,曾任广东按察副使。弟刘廷楫,字与济,号东川,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科举人。
刘廷柱,刘埽之第十三世孙,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进士,官至山东兖州府知府。
刘仕贤,刘埽之第十四世孙,刘伯珙孙,刘廷重子,字以俊,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进士,仕至广东佥事。
刘仕阶,刘埽之第十四世孙,字以学,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进士,历官镇江府丹徒知县,左迁南阳儒学教授。
刘仕瞻,刘埽之第十四世孙,字淡峰,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进士,授徽州宣城县知县,擢兵科给事中,后因故降为杂职,屡荐不起,卒。天启二年(1622),赠光禄寺少卿。与桐城县知县黎道炤、合肥知县涂乔迁齐名,三人为同乡,又曾同为御史,时人称之为“岁寒三友”云。
刘洪谟,刘埽之第十四世孙,谱名刘仕沐,刘廷绩(字与懋)子,字惟后,又字以新,以进贤县民籍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进士,初任浙江建德县知县,调仁和县,迁南京工部主事,擢湖广承天府知府,移北直隶真定府知府,调易州兵备道,升福建漳南参政,告归。起补贵州都清道副使,历光禄寺少卿,晋太仆寺少卿。致政家居,以讲学为己任,著有《续大学衍义》18卷,杂著五十余种。
刘曰材,刘埽之第十五世孙,刘廷璋(字与端)孙,刘仕沃(号鉴塘)子,字汝成,号湖山,嘉靖三十二(1553)癸丑科进士,授广东韶州府推官,历官山西布政司参政,以功擢陕西左布政使,子:刘一焜、刘一煜、刘一燝。
刘曰睿,刘埽之第十五世孙,刘仕贵(字以爵)子,字汝思,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进士,授陕西道监察御史,迁巡按苏州、松江府御史,官终浙江黄岩知县。子刘一龙,改名翰卿,字维允。隆庆四年(1570)庚午科举人。
刘曰旸,刘埽之第十五世孙,刘仕迁(字以乔)子,原名刘应旂,字汝荩,隆庆四年(1570)1570)庚午科举人,由福建古田县知县仕至广西全州府知府,以治绩被称为五岭以西第一人。
刘曰桂,刘埽之第十五世孙,字汝芳,号梓源,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进士,授官刑部主事,为官耿直,不畏权贵,谳狱多出其手,寻以劳疾卒。
刘曰梧,刘廷敏(字与学)孙,刘仕渐(字以进)子,字阳生,号斗阳,万历十四年(15896)丙戌科进士,授中书,擢监察御史,巡按江南,历官应天府知府,升太常寺少卿兼顺天府尹,署国子监祭酒,所拔皆知名士。擢右佥都御史巡抚蓟州,官至兵部侍郎,年八十二而卒,赠兵部尚书。子刘一煚,以父荫为太学生。
刘曰宁,刘埽之第十五世孙,刘仕陟(字以明)子,字幼安,号云峤,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进右中允,以母病归。起为右谕德,掌南京翰林院,迁国子监祭酒,奉母归,吏进赢金数千,峻拒不受。起为詹事府少詹事,因母丧不赴。服阙召为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卒于道,赠礼部尚书。天启初,追谥文简。子刘一琦,以父荫为太学生,仕至广西浔州府知府;刘一瑛,以父荫为太学生。
刘一焜,刘埽之第十六世孙,刘廷璋曾孙,刘仕沃孙,刘曰材长子,字元炳,号石间,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进士,授行人司行人,擢吏部主事,晋考功郎中,左吏部侍郎杨时乔典京察,尽斥执政私人。改文选司郎中,迁太常寺少卿,丁忧归。服阙,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时矿监税使横行,刘一焜多所匡正,后因监察御史沈珣讦其藏私,自引去。卒,赠工部右侍郎。
刘一煜,刘曰材次子,字仲美,号环水,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进士,仕至兵部员外郎。
刘一燝,刘曰材季子,字季晦,又字貞白,号是菴,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科进士,与兄刘一焜、刘一煜并举于乡。越七年,与兄刘一煜同中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刘一焜为考功郎,负责京官的考察评价。大学士沈一贯欲庇其私人钱梦皐、钟兆斗等,嘱托刘一燝为请被拒,钱梦皐等竟以中旨留,因此事而得罪沈一贯。历官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掌翰林院事。万历四十五年春京察,党人用事,谋逐孙承宗、缪昌期等,刘一燝力保持得免。故事,掌院无满岁不迁者,刘一燝居四年始升礼部右侍郎,教习庶吉士。光宗朱常洛即位,当时,内阁大学士仅方从哲一人,遂与何宗彦、韩爌一起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万历朝首辅刘一燝(1567-1635)
光宗驾崩后,刘一燝等扶持皇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明熹宗。不久,首辅方从哲遭弹劾去职,刘一燝遂为首辅。刘一燝主政持大体,不徇言路意,因此,言路颇怨。但由于当时熹宗朱由校年幼,宠信太监魏忠贤,致使朝廷大权逐渐落于魏忠贤之首,刘一燝憎恨其所作所为,与之进行激烈斗争,这就不可避免地与魏忠贤发生冲突,魏忠贤利用侯震旸、陈九畴等人,疏劾刘一燝“结纳太监王安”,刘一燝不得已上疏求去,尽管有首辅大学士叶向高的支持,刘一燝还是于天启二年(1622)三月,挂冠而去,没有多久,三朝元老叶向高也不得以而辞职归里,于是,朝廷大权遂为魏忠贤之流所把持,致使不可收拾。魏忠贤借口刘一燝用熊廷弼,遂削其官,追夺其诰命,勒令养马。崇祯八年(1635)卒,赠少师。福王时,追谥文端。著有《文端公集》、《歸田疏草》等。子七人:刘斯埼,以父荫官尚宝司丞;刘斯圩,以父荫仕至尚宝司丞;刘斯埈,以父荫官中书科中书;刘斯埰,太学生,仕至中书科中书;刘斯琡,太学生;刘斯墱,太学生;刘斯明,太学生。
刘一爌,刘曰林子,刘一燝从兄,字仲弢,字著泉,登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进士,授徽州府祁门,迁松江府上海知县,仕至兵科给事中,以疾卒于官。子刘斯升,字士云,有文名;孙刘赓,字子山,举人。
刘斯琜,刘埽之第十七世孙,刘一煇(字维明)子,刘一燝从子,字文修,号大荣,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进士,初任湖广零陵县知县,迁福建海澄县,海澄县无城,捐俸禄昌修,城建成后,曾击败荷兰人及海匪刘香老的进攻,入为刑科给事中,迁吏科给事中,调光禄寺丞,升光禄寺少卿,官至做佥都御史。顺治六年(1649年),清兵攻陷南昌,与三个儿子一同死难。
刘鸣谦,刘埽之第十七世孙,刘一焜子,字仲参,号康侯,崇祯七年(1634)进士,仕至池州府推官。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zibang.com/1182.html